经营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零”的背后是什么?
“零”的背后是什么? 来源:中海地产

“零”,是一个神奇的数字。数学中,如果没有零的存在,就不成其为数学。

零是道家所说的“虚空”,是不可捉摸的无极。零的写法简单,但这个圆蕴含着无穷智慧,

代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9月20日,由多位院士及专家等共同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齐聚北京,问道“零碳建筑”。

专家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北京中海金融中心零碳建筑示范项目打造北京首个商业办公零碳建筑和光储直柔技术集成示范方案实现建筑全过程节能降碳,研究深入、设计理念先进,技术方案合理。

1023103

这个“零”的背后,是中海践行双碳战略、中建集团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建筑低碳科技和新能源转型,推动零碳技术产业化应用的争先一步。

这个“零”的背后,也是中海作为央企“碳”路先锋,以实际行动创造积极的气候影响,对构建绿色健康的办公生活方式和低碳社会的新的里程。

1023104
北京中海金融中心

北京中海金融中心,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5米,这幢写字楼凭什么达致零碳?“零”的背后有哪些设计巧思与最新应用?

总的来说,北京中海金融中心通过聚焦被动技术降需求、主动技术提能效、能源转型降排放、低碳建造降隐含碳等4大类18项技术措施,将室外自然生态体系巧妙移植到建筑内部,将传统商务办公环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营造健康舒适的工作氛围,同时达到节能降碳的目标。

1023105

被动技术降需求

“被动技术降需”核心原理就是通过提升建筑本身的性能,降低实现室内环境能耗。幕墙立面则成了本项目被动降需的切入点。

自然采光。立面幕墙为大楼办公空间引入自然光线,全年日平均光照达6小时以上,可见度高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办公人员对人造灯源的依赖,也自然降低了照明能源的消耗。

1023106

同时项目还借助对外侧幕墙设置开启扇的设计,优化室内空气质量和温度。在规划上项目紧邻集中绿地,过渡季节会形成明显的通风走廊,此时外侧幕墙的开启扇就起到一个向建筑内部引入自然风的作用,优化室内空气,增加室内的健康指标和舒适度,同时实现对空调能耗的降低。

1023107

高性能围护结构。屋面、幕墙及其非透光部分通过提升屋面传热系数、幕墙及其非透光部分传热系数,降低全年累计空调负荷。幕墙气密性提升至4级,气密性的提高能有效减少渗透风对建筑冷热负荷的影响。

1023108

建筑遮阳。建筑的南立面和东立面均设有水平固定遮阳板,保证视觉通透的同时又避免了阳光直射进室内,减少热量带入,尤其在夏季可以起到显著降低空调冷负荷的作用。

1023109

主动技术提能效

为了实现零碳建筑,中海项目团队下足了功夫,主动寻求建筑中的能耗点,通过科技技术的主动干预已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基于健康舒适、节能降碳的考虑,项目办公区选用干式风盘+独立新风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空调系统能效提升约15%。

1023110

高效制冷机房。制冷机房是建筑能耗大户,通过能量分级利用、高效设备、低阻力输配系统、智能控制等多措施结合,拟定目标能效值6.5,远高于国内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23111

新风热回收。办公区采用新风热回收系统,保留室内空气在排出室外的过程中的热量,再用这些热量将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预热,使新风以接近室温的状态进入室内,降低换气所带来的能量损耗,从而实现全年新风负荷得以下降50%以上的节能效果。

1023112

高效照明。选用高效LED灯具,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设置光感传感器智能控制。试点可见健康光环境监测与调节技术,深入探索未来办公智慧健康低碳新场景。

1023113

1023114

高效电梯。选用A级节能电梯,充分利用能量回馈、智能群控、变频控制、目的楼层预约等节能技术,与传统C级电梯相比,能耗显著降低。

1023115

能源转型降排放

转换既定高耗能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在能源使用上也遵循了低碳标准,通过能源转型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地源热泵。本项目采用了地源热泵供热,实现建筑100%电气化。地源热泵的运行效率要高于空气源热泵,热泵机组工况稳定,运行简单可靠。

1023116

光储直柔。项目设置光储直柔系统,构建能源微网,实现建筑物的能源生产、消费、储存、调节“四位一体”协同控制。

1023117

低碳建造降隐含碳

低碳不止体现在建筑内外功能的降能耗,项目在建筑过程中的建材选择、装配率以及施工阶段临建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都深入贯彻了低碳建造标准。

低碳建材。更多得利用天然材料及固废材料制备建材、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度钢筋等,降低水泥等高碳排放材料的使用。

10231181023119

高装配率建造。应用装配式、钢结构等建造方式,减少现场垃圾、材料损耗和能源耗损。钢结构和楼承板,装配率占比84%;单元式幕墙,占比71.7%;给排水管线分离率90%、电气管线分离率86%。

10231201023121

全过程BIM技术应用。设计、建造、施工和运行全程BIM应用打通各阶段壁垒,减少材料浪费和现场返工降低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

1023122

信息化碳排放管理。建立施工过程的碳排放管理平台,量化分析低碳建造技术措施的减碳效果,借此针对性制定减碳方案,追踪碳排放足迹,实现碳排放的可视化管理。

1023123

临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活区、公区临时建筑充分利用屋面空间,布设了可重复利用的粘贴式柔性光伏组件,年发电量约20万度,提供照明、空调等日常用电。

在共促低碳、追求“零碳”的道路上,中海还做了许多工作。

制定并启动《碳达峰实施方案》,领先设定中长期双碳目标,于2030年范围一及范围二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降低30%以上(以2019年为基准),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

深入参与编制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并在深圳后海建设的国内首个近零碳5A级总部大厦开展引领示范,这个项目是国内首个5A级高层写字楼在运行阶段的近零能耗建筑,也是2022年度住建部零碳建筑科技示范工程的唯一立项的商业项目。

在489米“中国西南第一高度”中海成都天府新区超高层项目,打造国内首个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超高层建筑塔冠。

在双碳工作的整体推进上,中海借鉴“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模型,结合若干个项目的自身禀赋和素质,通过在若干个方向上的渐进式创新,从而达到快速催生成熟技术与经验积累的目的。

这些“零”的背后,是中海人骨子里的创新基因与专恳,是中海对做难而正确的长期主义事业的坚持。

这些“零”的背后,是中海以“碳”路先锋之名,输出成熟经验和先进标准,赋能行业的央企担当。

争做“碳”路先锋,中海在路上。

10231241023125